纵观全球各国对石墨烯的关注度,若说最热衷的是中国,那么相对淡定些的当属美国了。然而,即便如此,美国高校在石墨烯基础研究创新研发方面也不断传出好消息。那么,美国高校是如何在相对冷静的氛围中,保持基础研究的创新活力呢?
心态:有序理性与快赶猛上
美国对石墨烯研发虽然非常重视,但相比欧盟,似乎在战略上并没有把其提到高度;更不像中国,对石墨烯的研究项目也无优先级的待遇。
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副教授黄嘉兴博士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尽管如此,美国在石墨烯领域的研究保持着前沿地位,培养了不少相应的后备人才,同时也促进了与石墨烯有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如二维材料制备、加工和性能研究,以及石墨烯合成生产表征方面的科研仪器,还促进了一批小公司的创立。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康飞宇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清华大学开展石墨烯应用的研究相对较早,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他带领的团队在应用方面做得很多,主要是电池、导热和散热等,申请了30多个专利,其中有十几个成果已转化。然而,基础研究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合作资助的企业在目标上却有一定的错位,考虑的是科研能否快速得以应用和赢得利润,但是没有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哪有未来的领先!此外,在创业方面,教授在研究和产业之间起不到桥梁作用,这也是国内论文和申请专利很多,成果转化却相对少的原因之一。
黄嘉兴说,美国的大学鼓励把想法还原到最具创造力的研究上,因此比较看重基础研究。大学教授不都是多面手,最好别逼着每位教授都去做产业化,应该给其一个选择,能够安心“坐冷板凳”专注基础科研而不必担忧生计问题。美国把科研分为三部分并形成一定模式:完全基础研究、从基础到应用转型以及成果转化。大学教授不一定三段都介入,可以参与前两段,而最后一段需要有技术和眼光的人去做。如果有些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需要转化,老师和学生会被安排接受市场化的培训,只要项目的可行性通过评审,就可去申请得到小型创业基金资助。
为何仅凭学生十分钟的演讲,国外教授就要收其为徒呢?这次竞赛的评委之一、大连理工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邱介山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说:“中国学生闫欣得到评委一致认可在于其清晰的逻辑思维、从容地解说及流利的英语,国外老师则更看重其研究方法。”
他进一步指出,与国外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整体综合科研素质存在很大差距,仅约10%的人比较优秀,大多数缺乏独立创新能力,对老师依赖程度很大,而且学校里的课题组老师和学生希望多出论文得到晋升,难免会跟着热点走,与我们基础研究的目标不一致。然而,高素质的优秀研究生群体是实现国家科技发展目标的关键和基础。导师和学生都需志存高远些,尽快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悟性,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及其所在学科领域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做踏实、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而美国高校非常注重研究是否是独一无二的。黄嘉兴说,“在西北大学有个传统,鼓励学生在做研究期间拿到指标性的成果,开创或者扎实地推进一个研究方向。毕业后每个学生就有了一张自己的‘科研名片’,体现做过的研究在相关领域中起到过关键作用。这让他们感到做基础科研是一件值得骄傲和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未来学生找工作的‘敲门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