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海博大数据研究中心!

0

当前位置: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国七条”提振农产品出口
时间:2015-09-10       来源:海博咨询    点击:1752次
核心提示:随着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出口取得长足发展,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等一系列行业的出口模式也随之需要调整变化,以保证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出口取得长足发展,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等一系列行业的出口模式也随之需要调整变化,以保证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就是为了指导外贸行业转型升级,为未来我国外贸发展提供政策红利。


  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数据不尽乐观


  据海关统计,上半年,中国进出口总值11.53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9%。其中出口6.57万亿元,增长0.9%,在6月扭转了数月负增长的态势;进口4.96万亿元,已经连续9个月下降,降幅为15.5%。


  在内需尚未真正启动前,外需依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外贸下滑,是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巨大压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决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切实改善融资服务等七个方面意见。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在对外贸易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来看看上半年农产品进出口的数据:1—6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894.3亿美元,同比下降7.6%。其中,出口327.2亿美元,同比下降2.2%;进口567.1亿美元,同比下降10.4%。


  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看来,造成上半年出口增长缓慢的首要原因是全球经济持续的低迷,外需仍然不振。因此“国七条”中,只有两项专门提到了进口举措,意见的绝大部分还是旨在稳定出口。


  为减轻外贸企业负担,是本次“国七条”的一大核心任务。《意见》要求坚决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加大对取消收费项目落实情况的督察力度,形成外贸企业松绑减负长效机制,防止乱收费问题反弹。


  业内人士认为,人民币近年来的持续升值状态,已在不断削弱着中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今年以来,随着主要经济体国家货币的相对贬值,导致人民币相对这些货币被动升值,更给出口企业“雪上加霜”。《意见》指出,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对于企业出口,国务院出台了具体支持措施,包括进一步扩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及新兴市场开拓的支持力度。实现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应保尽保,进一步简化程序;进一步落实出口退税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在卓创资讯分析师孙光梅看来,尽管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中国低成本优势不断削弱、大宗商品价格下滑,但随着“国七条”的发酵、“一带一路”战略的铺开、中韩及中澳自贸区的开发都将为后期农产品出口恢复性增长创造条件。对下半年出口形势,总体判断会好于上半年,预计果蔬、中药材、食用菌等产品出口将有所增加。


  大蒜深加工亟须转型升级


  大蒜作为我国最大的单项农产品出口商品,在世界大蒜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全国形成了几个重要的产区,如山东、河南、江苏邳州等主要出口大蒜种植区。目前看来,中国大蒜仍然将作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记重拳,接受世界各国的订单。


  据山东省农业厅统计,今年上半年山东大蒜出口量为57.7万吨,出口额6.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24.4%。


  在中国大蒜之乡——山东金乡,金洲万盛冷藏有限公司的26吨白皮蒜正准备装车运往日本。公司经理周志民说,今年上半年,企业大蒜出口达到4000吨,出口额2800万元。“政府给我们广大企业建立了海关、食品检验、物流等一站式服务平台,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提升了三分之二,我们自己呢,也在基地协议价收购的基础上,建立了大蒜质量追溯机制,保障了质量增加了出口量。”周志民说。


  从事多年大蒜出口贸易的山东省济南中明大地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梦辉谈及行业发展的感受时说:“从2006年至今,大蒜价格经历过几次‘过山车’,但大蒜出口量没有明显提升,一直在150万吨左右徘徊。一方面是因为深加工产品出口比重较少;另一方面,出口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基本保持刚性需求,遭遇了‘天花板’效应。就拿今年来说,大蒜价格比去年翻了近一倍,但出口订单却没有明显增长。”


  济宁检验检疫局负责人指出,从全国的出口数据中看,我国出口大蒜深加工比例小,这个现象也存在于国内大蒜市场。保鲜大蒜占据了90%的市场,目前尽管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出口逐步走强,但市场份额仍然较少,这就降低了我国大蒜的市场抗风险能力。此外,目前大蒜市场信息已经透明,国外客户甚至能够预测性地进行囤货,挤占了国内市场存储、加工的利润,使我国大蒜出口进入低利润空间。因此深加工企业急切需要发展,大蒜产业转型已为当务之急。


  曹梦辉说,下一步,大蒜出口企业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深加工产品多样化水平。此外,还要针对国内经济环境进行调整,随着近30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但“长尾效应”依然存在,如何适应新常态也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山东省农业厅分析文件显示,下半年山东农产品贸易既有积极因素也面临较大压力。国务院日前出台了《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山东也已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山东农产品贸易增长。


  给企业减负挖掘蜂蜜出口潜力


  目前,我国蜂蜜生产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蜂蜜出口行业从1998年经营权逐步放开以来,民营、私营企业在蜂蜜出口的经营队伍中愈发显示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


  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了解到,今年1—6月份,我国蜂蜜进出口总量72万吨,总额1.6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58%和25.31%。其中,出口69万吨,出口额1.3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25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9.45%和28.30%;进口2979吨,进口额304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89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11.34%和14.54%。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蜂产品分会秘书长龙学军表示,欧盟市场对我国工业用蜜和我国国内高端市场对进口餐桌用蜜的强劲需求是拉动我国蜂蜜出口和进口增长的主因。


  普遍认为人民币汇率是左右企业出口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一家青海蜂蜜出口企业负责人面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已然淡定。“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不可避免,出口企业必须把人民币汇率波动考虑在企业的成本预估之内,很多有经验的企业已经具备一套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防控体系和管理办法。”


  谈到对“国七条”出台的看法,这位负责人表示,将对蜂蜜出口有一定程度的提振作用,尤其是在帮助企业减负方面。


  龙学军指出,由于1—6月多履行2014年在手合同,欧元汇率因素导致企业履行在手合同出口成本提高,利润减少甚至亏本。今年春季南方油菜大幅减产,针对掺假蜂蜜的出口监管进一步加强,预计下半年蜂蜜出口数量有所回落,平均单价逐步回升,全年出口总量略高于2014年,总金额有所增加。


  由于我国养蜂的群众性基础较好,技术力量不断增强,中国蜂产业的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技术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如能彻底改变蜂蜜生产和收购方式,集中发展特色、优势产品出口,我国蜂蜜出口还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分隔线----------------------------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