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海博大数据研究中心!

0

当前位置:
现代化将在“十三五”最后冲刺
时间:2015-03-18       来源:海博官网    点击:837次
核心提示: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结束之年,尽管现在展望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看起来似乎有些远。但在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看来,“十三五”规划离我们并不远,并且对当前人们的企业经营、家庭理财、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结束之年,尽管现在展望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看起来似乎有些远。但在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范剑平看来,“十三五”规划离我们并不远,并且对当前人们的企业经营、家庭理财、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

  “虽然2016年才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始,但事实上国家在2014年便已经做了‘十三五’规划的前期研究,而2015年国家将开始正式制定‘十三五’规划。”任职于国家发改委下属机构的范剑平自然都参与了前期研究,但他却必须和记者卖一个“关子”,“考虑到保密原因,我可是不敢讲具体内容的,但我可以谈谈在‘十三五’到来之前,我们应该把握住哪些宏观经济变化。”

  与老龄化赛跑

  “中国经济的现代化正在与老龄化赛跑,‘十三五’是中国现代化最后的冲刺阶段。”范剑平在表述这一观点时表情非常严肃,而接下来他用一组数据向记者展示了当前形势的严峻性。

  去年,中国65岁以上总人口比重已经达到了9.7%,国际标准是当这一比重达到10%时,便表示该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加速老龄化阶段。根据统计,到2023年65岁人口占中国全体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

  当中国进入了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老龄化社会,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非常肯定的一点是,到那时候中国经济的增速将会大大下降。”范剑平指出,“因此在这一时期到来之前,中国仍然有可能实现高速增长,但之后将会转为中速,甚至是中低速增长。”

  在范剑平看来,国务院之所以将本世纪的前20年划为一个阶段,正是表示了这一阶段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十三五”正是这一重要战略期的最后五年,因此这也可以视作中国现代化最后冲刺的5年。

  “中国去年人均GDP折合美元是6990美元,如果我们要争取在2023年之前进入高收入国家,从未来9年来看,恐怕每年GDP的增长速度实际要达到7%,再加上两个百分点的物价增幅,才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范剑平此时的语气变得更为凝重,“所以,中国目前是在与老龄化赛跑”。

  在这样的背景下,范剑平认为,要把握“十三五”规划首先要牢记的便是“变与不变”。

  “中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样的重大历史判断并没有变。但是,中国经济由发展阶段性特点决定开始进入新常态,而它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这是我们对‘十三五’规划首先要把握住的。”

  从追随者到引领者

  而谈及把握“十三五”规划的第二个变化,范剑平语气中透出了些许自豪。“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不会变,但中国在国际上的定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将从过去的追随者变成引领者。”

  “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格局是非常有利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就‘十三五’规划而言,我们会发展得怎样是与世界大环境分不开的,将是把当今世界风云变化看准、看清、看透,发现本质尤其是认清长远趋势,对于我们制定‘十三五’规划,确定国际定位非常重要。”于是,范剑平讲述了他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看法。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享受到许多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也在“围捕”中国。

  范剑平举例道,“比如美国发起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它排除了中国与12个国家搞起了小圈子。规则由这12个国家先行制定,以后谁要参加都要遵循他们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中却埋了许多针对中国的地雷。如果中国参加,那么按照规则中国可能每年要损失约1000亿美元的出口。”

  于是,问题来了。中国究竟跟还是不跟?

  正如范剑平先前所言的,“中国的国际定位已经从过去的追随者变成了引领者”,因此他进一步表示,“中国并不考虑跟不跟TPP,而是转而在APEC会上提出了亚太自由贸易区的设想,这其中既有贸易游戏规则方面的考虑,又有‘一带一路’的硬件建设。”

  所谓“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中国有着共同利益。

  “‘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范剑平指出,“虽然这些国家并不发达,但中国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与这些国家的短板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互利互惠,真正将亚太国家从硬件上连成一体,促成经济一体化和平发展。”

  在范剑平看来,中国在基础设实施建设方面非常有国际竞争力,因此如果中国能够通过走出去,带动高铁、高速公路、电力设备等各种基础实施出口,工程建设队伍出口,工程设备出口,那么可以会为国内过剩产找到国际释放的空间。

  当然,这还仅仅是第一步。范剑平认为,一旦基础实施建成以后,未来甚至可以去国外建工业园区,针对当地的优势资源,中国许多产业可以整体“走出去”。

  “到时候,在国外再制造一个‘中国制造’是完全有可能的。”

  转向创新驱动

  在谈到中国国内在“十三五”时期最大的变化时,范剑平指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最近开会确定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而且要将创新驱动作为引领我国“十三五”规划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过去我们因为要素价格很便宜,靠着廉价要素来驱动了经济35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今天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范剑平指出,由于人口老龄化,2012年中国满16岁的年轻人开始少于60岁退休人员,2012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减少345万。而从2012开始后的30年,中国将每年减少几百万劳动力。2013年中国减少了244万劳动力,今年可能要减289万。

  在这样的变化下,劳动力的主要矛盾如今已经变成了“供求大体平衡”,而绝不是“供不应求”。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产业结构没有升级,土地却不廉价。“经济学上的土地是指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党中央明确提出我们现在的自然环境已经到了或者接近环境承载能力的上限,再也不能牺牲环境来支撑GDP增长了,因此,中国已经到了没有廉价要素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当前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向创新驱动。”范剑平明显提升了语调。

  “中国要向创新型国家迈进,这是中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由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靠炒房地产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靠科技创新。”范剑平强调指出,“今天世界上这么多发达国家,他们的人均资源水平差异很大,有的人多地少,有的人少地多,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高科技,没有一个发达国家不是靠科技在支撑自己走完现代化的下半场,没有一个发达国家不是靠科技从中高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

  然而,未来我们要如何进行创新驱动呢?

  对此,范剑平表示,其实中国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发展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二是进口替代。

  对于前者,范剑平解释道,“二战以后的科技创新驱动实践表明,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几乎都是国家行为,大多是为了军事目的。然而,一旦这些重大的科技转化为民用,它会催生新兴产业,比如信息产业的诞生就是这样的路径。”

  而就进口替代,范剑平预计,未来中国将有一批具有进口替代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未来大的趋向就是要用智能技术、大数据改造这些传统产业,未来得数据者得天下,机械将来也是以智能技术为主。因此,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整个工业智能化,甚至未来健康智能化、家庭生活智能化这一大趋势。我们应在进口替代方面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由一个工业大国、经济大国变成工业强国、技术强国。”

 
------分隔线----------------------------

相关报告

报告订购流程

①.选择报告

按行业导航查找

按报告类型查找


②.订购报告

电话订购:17813082513

邮件订购:haibo_service@163.com


③.签订协议

报告确定后,双方签订订购合同


④.付款发货

付款方式:银行转账、网上银行、邮局汇款等形式支付

发货时间:款到后3-5个工作日(定制报告另定)


⑤.发送报告

电子版研究报告:Email光盘邮寄

印刷版研究报告:快递EMS

    报告合同下载